在线客服

中国插花简史:从先秦到近现代

□ 标签->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花礼网 / 2016/1/25 13:39:3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插花是一种文化。中国古代插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、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  

元代钱选吊篮式自由花

起于先秦:花,思念

先秦时代中国民间就有男女互赠花束以表达思念的风尚。《诗经》中有记载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芍药”。《南史》中也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:“有献莲花供佛者,众僧以罂盛水,渍其茎,欲华不萎”。这里记述的是公元5世纪的事。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诗:“好折待宾客,金盘衬红琼”。可见,此时插花已不仅仅用于佛前供侍。

兴于唐:佛前供花

至唐朝,花艺也蓬勃发展,进入黄金时代。君王提倡,文士尚雅,仕女爱花,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,插花已深植于民众日常生活,举国有以花会友、寄情花木之风。史料《清异录》中最早记载了当时插花展览的盛况。与此同时,佛教盛行,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,于是深山古刹、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。


唐(9世纪)水月观音(现存大英博物馆)

“有献莲花供佛者,众僧以罂盛水

渍其茎,欲华不萎”


唐(9世纪) 罗汉(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)

盛于宋:流行于民间

至宋朝,插花盛于民间,尤为文人所喜,常以花影人,用插花来表达内心世界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,花经常化作活生生的人,成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托。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:“海棠脉脉要诗催,日暮紫锦无数开”,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,脉脉含情,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,否则就不肯开放。

这里,海棠分明变成了一个多情而娇媚的女郎。面对如此佳人,文人们自然会希望她能常伴自己左右,可是“我见不忍折”,谁会舍得攀折如此美丽的花呢?想来想去,只好“青泥瓦斛移山花”、“移栽白定瓷”,连根带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。可也偏有些文人不顾这些,硬是“折入文窗纱并绿,剪刀携得丽人情”。在这折、剪的过程中,文人们把自己的情感、寄托表现出来。倘若没有这“折”、“剪”,又哪来今天的插花呢?


宋徽宗(1082-1135)对花抚琴图(现存故宫博物院)

继承于元明:插花,文人雅趣

历元至明,中国插花渐渐脱离了民间,而更多的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。经过他们的继承与发扬,一批插花专著问世,如明代张谦德著《瓶花谱》、袁宏道著《瓶史》等。中国插花在技艺和理论上走向了成熟。

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,相信物我本属一体,因而崇尚自然,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归依,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题——遣怀,即抒发内心的感情。在中国式的插花中,与遣怀这一主题相应,宋时出现了理念花,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,如“梅、兰、竹、菊、杉、柏、水仙”等,表达作者对人生、对社会的愿望和抱负。但“理念花”只是注重品格的昭示,却无法传递文人更复杂微妙的心境和情感,于是元明清时期出现了“心象花”、“自由花”等,花材运用更广泛自由,主题也多是抒发个人心态和情趣。


图1:明代(15世纪)厅堂中立式瓶花

图2:元(13世纪)瓶花

(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)

民族信仰:插花,心灵寄托

中国人崇尚自然,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归依是其表现的一方面,其表现的另一方面在于对自然纯朴的推崇,爱“天然”而忌“雕饰”,这使得中国插花无论是“理念花”还是“心象花”等都具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色,就是每一支花的自然形态都得以充分舒展和体现,这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式插花用花量少的特点,虽不至于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,但确是力图通过疏密、虚实的巧妙安排,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。


清(18世纪)写景盘花(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)


1872年的老照片

衰于清末,复苏于近现代

清末以后,由于连年的战乱,中国插花逐渐沉沦,传统插花几乎濒临绝迹,中国大陆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步复苏。而日本使者从唐朝将“佛前供花”带回国,并将其逐步发扬光大,形成其特有的花道。

图片主要来源:黄永川著,中国古代插花艺术,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印行

来源:花道

上一篇:婚礼花艺的十个黄金法则
下一篇:新年插花,这七种花草带来新年好运!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· 插花的三大原则
·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
· 家庭插花的技巧
点击排行
· 蟹爪兰的风水作用及其摆放方法
· 追女孩前要有哪些准备,追女孩要注意哪些问题?
· 收到风铃草代表什么?
· 今年一个人过年?让鲜花给你温暖!
· 元宵节的习俗
· 选玫瑰颜色测试你的爱情性格